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非有先生论

李贽 李贽〔明代〕

  遇得其人,则一言以兴;遇不得其人,则一言遂死。千载遇少而不遇多,此志士所以在山,仁人所以尽养寿命也。唯其不忍为,是以莫肯为,歌咏弹琴,乐而忘死,宜矣。然则东方生盖亦幸而遭遇汉武者也。人谓大隐居市朝,以东方生为朝隐。噫!使非武帝爱才知朔如此,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间哉?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遇到了投缘的人,那么说上一句话就愿意为他效命;遇不到投缘的人,那么说上一句话就彻底失望。自古以来都是遇到的少、遇不到的多,这就是为什么志士总是隐居,而仁和的人总是能活到长命的原因。只因为他们不忍心做,所以不肯做,于是弹琴唱歌,在快乐中忘记死亡,这样才好。既然如此,那么东方朔应该为遇到汉武帝而感到庆幸。人们说隐居的最高境界是在朝廷中隐居,东方朔就是在朝廷中隐居。唉!如果不是汉武帝这么爱惜人才,这么了解东方朔,又怎么可能在朝廷中隐居呢?东方朔是最先逃避世事、讽刺世风渐下的人。

注释
非有先生:是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假托的一个官员,此人在吴国作官三年,始终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。是李贽读西汉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而作的一篇札记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(明)李贽著·焚书·续焚书校释:岳麓书社,2011.10

简析

  这篇文章借东方朔的《非有先生论》,赞美汉武帝的爱才、东方朔的得遇,并对“千栽遇少而不遏多”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。全文语言简洁,活泼,直指要害,文中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的分析,暗刺明代闭塞言路,不爱惜人オ、不会使用人オ,只会使用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丑恶现实。

赏析

  这是一篇读后感,作者借着东方朔的《非有先生论》,赞美了汉武帝的爱才,东方朔的得遇,并对“千栽遇少而不遏多”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。

  人谓东方朔为隐于朝的大隐之士,但李贽认为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知人之明,东方朔就不可能真的隐于朝。可见,君王的态度更重要。这符合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主旨。这篇文章以非有先生仕于吴三年而不言,吴王怪而问之,答以“谈何容易”这件事,阐明进谏难而纳谏更难的道理,以及察言纳谏对君主社稷的重要性。李贽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的分析,暗刺明代闭塞言路,不爱惜人オ,不会使用人オ,只会使用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奴才的丑恶现实。

 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,活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李贽

李贽

李贽(1527~1602),汉族,福建泉州人。明代官员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。李贽初姓林,名载贽,后改姓李,名贽,字宏甫,号卓吾,别号温陵居士、百泉居士等。历共城教谕、国子监博士,万历中为姚安知府。旋弃官,寄寓黄安(今湖北省红安县)、湖北麻城芝佛院。在麻城讲学时,从者数千人,中间还有不少妇女。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,最后被诬下狱,自刎死于狱中。其重要著作有《藏书》、《续藏书》、《焚书》、《续焚书》、《史纲评委》。他曾评点过的《水浒传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浣纱记》、《拜月亭》等等,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。► 158篇诗文 ► 97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念奴娇·策勋万里

高启 高启〔明代〕

策勋万里 ,笑书生骨相,有谁相许?壮志平生还自负,羞比纷纷儿女。酒发雄谈,剑增奇气,诗吐惊人语。风云无便,未容黄鹄轻举。
何事匹马尘埃,东西南北,十载犹羁旅?只恐陈登容易笑,负却故园鸡黍。笛里关山,樽前日月,回首空凝伫。吾今未老,不须清泪如雨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静者居记

高启 高启〔明代〕

  浔阳张君来仪,以“静者居”名其所寓之室,尝属予记之,久辞而未获。

  一日,与客往候之,入其室,竹树翳深,庭户虚寂,落然无嚣声。客顾而叹曰:“美哉居乎!使张君不勤动于外、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,非是居乎?”

  予谓客曰:“子何言之戾耶?今有人焉,处空谷之中,栖长林之下,干戈之声不闻,车马之迹不至,其居静矣。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,穷约之忧每拂乎虑,虽夷然而行,块然而坐,颠倒攫攘,无异奔骛于埃壒者,子谓其果静乎?又有人焉,游于邑都,宅于市里,邻有歌呼之喧,门有造请之杂,心倦乎应答,身劳于将迎,其居非静矣。而抱廉退之节,慎出处之谊,虽逐逐焉群于众人,而进不躁忽,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,若云烟之过目,漠然不足以动之,子谓其果非静者乎?盖静也系于人,不系于居。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,是居之静无与于人,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。虽然,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,然非此之谓也。《传》曰:‘居天下之广居。’广居,仁也。自克己以复之,主敬以守之,至于安重而不迁,渊靓而莫测,则其体静矣,故曰‘仁者静’。张君之志,盖在于是,而假以名其室,子岂未之思乎?”

  客未有以应。张君起而谢曰:“ 若居仁而静者,虽非愚所及,则愿学之焉。子之言备矣,岂不足记吾居哉?请书之。”

 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,姑书以识之,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袁中郎尺牍·与汤义仍书

袁宏道 袁宏道〔明代〕

  作吴令,备诸苦趣,不知遂昌仙令,趣复云何?俗语云:“鹄般白,鸦般黑。”由此推之,当不免矣。

  人生几日耳!长林丰草,何所不适,而自苦若是。每看陶潜,非不欲官者,非不丑贫者。但欲官之心,不胜其好适之心;丑贫之心,不胜其厌劳之心,故竟“归去来兮”,宁乞食而不悔耳。

  弟观古往今来,唯有讨便宜人,是第一种人,故漆园首以《逍遥》名篇。鹏唯大,故垂天之翼,人不得而笼致之。若其可笼,必鹅鸭鸡犬之类,与夫负重致远之牛马耳,何也?为人用也。然则大人终无用哉?五石之瓠,浮游于江海;参天之树,逍遥乎广莫之野;大人之用,亦若此而已矣。且《易》不以龙配大人乎?龙何物也?飞则九天,潜则九地,而人岂得而用之?由此观之,大人之不为人用久矣。对大人言,则小人也。弟小人也,人之奔走驱逐我,固分,又何厌焉?下笔及此,近况可知。知己教我!

© 2025 古诗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