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绝·仿陆游诗
毛泽东〔近现代〕
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
人类今娴上太空,但悲不见五洲同。
愚公尽扫饕蚊日,公祭无忘告马翁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写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
人类如今已熟悉登上太空的本领,只是遗憾没能见到世界五洲实现大同。
当愚公般的人们彻底扫除像贪婪蚊子一样的邪恶势力那一天,举行公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马克思。
注释
太空:极高的天空。
五洲:指亚洲、欧洲、美洲、非洲、大洋洲。
同:指世界大同,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。
愚公:古代寓言中移山的主人,事见《列子·汤问》,现在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,不怕困难的人。
餮蚊:贪食的蚊子。
公祭: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,向死者表示哀悼。
马
简析
这首诗以时代视角化用陆游诗意,将人类航天成就与世界大同理想并置,既赞科技进步,又叹未达 “五洲同” 的遗憾。“饕蚊” 喻反动势力,“愚公” 赞不懈奋斗者,末句呼应马克思,将革命信念与未来愿景相系。全诗融豪情与壮志于简洁文字,借古今对照、虚实结合,显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,刚健有力,意蕴深远。
创作背景
1958年5月,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立了“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的总路线,这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,各地呈现出意气风发、斗志昂扬的态势,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氛围。这一年,毛泽东同样精神饱满,他走遍祖国各地,开展调查研究。12月,他在广州看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大字本《毛泽东诗词十九首》,留意到自己的诗词发表后,众多注家纷纷解读,且皆是出于善意。他认为“部分解读恰当,部分则有偏差,自己有说明的义务”,于是写下若干批注和按语,并以“锐明”之名写道:“1927年鲁迅在广州修订《古小说钩沉》时,曾在文末题记:‘时大夜弥天,璧月澄照,餮蚊遥叹,余在广州。’自那时至今
西河·垂杨里
王国维〔近现代〕
垂杨里。兰舟当日曾系。千帆过尽,只伊人不随书至。怪渠道著我侬心,一般思妇游子。
昨宵梦,分明记,几回飞渡烟水。西风吹断,伴灯花、摇摇欲坠。宵深待到凤凰山,声声啼鴂催起。
锦书宛在怀袖底。人迢迢、紫塞千里。算是不曾相忆。倘有情早合归来,休寄一纸,无聊相思字。